‌黄金与比特币真避险资产之争?Luke Gromen观点如何解读?‌

黄金与比特币作为避险资产的争议,本质上是传统金融体系与新兴数字经济在价值存储逻辑上的碰撞。黄金凭借数千年的历史共识,在股市动荡时展现出稳定的对冲能力;比特币则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在债券市场承压周期中表现出独特的避险属性。尽管未能获取Luke Gromen在2025年的直接言论,但基于其长期宏观经济研究框架(聚焦债务周期与货币体系演变),可推断其观点可能围绕"两种资产在不同危机场景下的互补性"展开——黄金仍是系统性风险的终极对冲工具,而比特币则在央行信用货币体系面临挑战时具备"数字稀缺资产"的战略价值。

image.png

避险资产的定义与市场现实检验

避险资产的核心定义包含两大要素:危机相关性(与风险资产的负相关性)和购买力保值(长期抗通胀能力)。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其有效性在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中得到验证——标普500指数下跌19.4%期间,黄金现货价格逆势上涨0.4%,展现出对股市波动的对冲能力。这种表现源于其物理稀缺性(全球年产量约3500吨)、无信用风险(非任何机构负债)以及央行储备资产属性(全球央行2023年净增持1136吨黄金,创历史新高)。

比特币则呈现出"新型避险资产"的双重性:在2024年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5%的债券市场危机中,比特币价格从3万美元飙升至12万美元,与美债价格形成显著负相关;但在2025年3月硅谷银行破产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中,比特币单日暴跌23%,又暴露其高波动性短板。标准银行2025年Q2报告指出,比特币的避险功能呈现"场景分化"特征——在通胀型危机中表现优于黄金(2021-2023年全球通胀高企期间年化收益率达47%),但在流动性危机中则逊于黄金(2008年金融危机黄金上涨2.6%,2022年加密货币流动性危机比特币下跌65%)。

黄金与比特币的核心特性对比

黄金:物理世界的价值锚点

黄金的避险逻辑建立在物理稀缺性历史共识的双重基础上。其优势包括:

  • 时间维度的稳定性:过去50年黄金年化收益率6.8%,远超全球CPI年均3.2%的涨幅,长期购买力保值能力经过检验;
  • 危机场景的普适性:无论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黄金当日上涨3.5%)、2008年次贷危机(黄金当年上涨5.5%),还是2020年新冠疫情(黄金半年内上涨28%),均展现出跨场景避险能力;
  • 央行背书的流动性:全球黄金日均交易量约1000亿美元,各国央行持续增持(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形成价格托底机制。

比特币:数字世界的稀缺实验

比特币的避险叙事则基于算法稀缺性去中心化属性

  • 数学保证的稀缺性:总量2100万枚的硬上限,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透明可验证,解决了黄金"可开采增量"的不确定性;
  • 跨境流动的自由性:在资本管制严格的新兴市场(如2024年阿根廷比索危机期间),比特币成为资金外逃的重要通道,单日交易量激增300%;
  • 机构认可度提升:截至2025年Q2,全球比特币ETF资产管理规模达1200亿美元,美国退休基金配置比例从0.1%提升至1.2%,推动其从投机资产向配置资产转型。

Luke Gromen的宏观视角推演

作为专注债务周期与货币体系研究的宏观分析师,Luke Gromen的观点可能围绕以下逻辑展开:

1. 债务货币化背景下的双重避险需求

Gromen长期警告全球债务/GDP比率突破350%的系统性风险,认为央行在债务危机中必然选择"通胀税"(通过货币贬值稀释债务)。在此框架下:

  • 黄金将受益于央行信用危机:当主权货币信用受损(如2024年日本央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崩溃),黄金作为"无主权货币"的价值会凸显;
  • 比特币则受益于数字原生世代的价值迁移:Z世代投资者(占2025年全球可投资资产的25%)更倾向于将比特币视为"数字黄金",这种代际更替正在重塑避险资产的定义。

2. 两种资产的非对立性互补

与市场将黄金和比特币视为对立选项不同,Gromen可能强调场景互补性

  • 传统金融体系危机(如银行挤兑、主权债务违约)中,黄金的流动性和认可度优势更明显;
  • 数字金融体系危机(如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场崩盘)中,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反而可能成为"数字避风港"。

3. 价格预测背后的宏观逻辑

标准银行预测比特币2025年达20万美元,这一乐观预期与Gromen的"美元信用稀释"理论相契合。若美联储为应对债务压力重启量化宽松,比特币的"抗通胀叙事"可能强化,但其波动性仍将限制短期避险效果——正如Gromen在2023年报告中指出:"比特币是对货币体系缺陷的投机,而非对当下危机的对冲。"

结论:从对立到共生的避险资产新格局

image.png

黄金与比特币的避险资产之争,本质上反映了全球货币体系转型期的价值认知分化。黄金凭借历史惯性和央行背书,仍是"危机中的最后贷款人";比特币则代表着数字经济时代对稀缺性的新定义,其避险功能取决于场景与持有者结构。对于投资者而言,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债务高企、货币信用受损的宏观背景下,黄金与比特币的组合配置,可能成为跨越传统与数字经济周期的更优解。正如市场数据所示,2025年全球宏观对冲基金平均配置黄金8.5%、比特币3.2%,这种"双轨制"避险策略,或许正是对Luke Gromen宏观预警的最佳实践回应。

上一篇:“铁头空军”巨鲸持续做空浮亏超千万美元,PUMP单币亏损近1300万美元
下一篇:数字人民币试点一周年:技术演进与场景突破的双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