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虽并未将比特币正式定为法定货币,但已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吸引加密货币产业,其政策考量主要围绕经济多元化、金融包容性提升及国际形象塑造;实际采用率方面,零售端应用仍较有限,加密货币活动主要集中在企业级挖矿领域。
政策考量:从产业吸引到金融创新的多重目标
2025年6月曾出现“巴拉圭将比特币定为法币”的虚假信息,虽被政府澄清,但这一传闻背后反映了市场对其加密友好政策的关注。事实上,巴拉圭的核心策略是通过产业扶持而非直接法币化来切入加密领域。经济层面,该国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占电力供应的90%以上)大力发展加密货币挖矿,例如HIVE Digital等企业已在此布局,算力达16 EH/s,日产量超8 BTC,挖矿产业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还通过电力出口和算力租赁带来外汇收入。金融包容性是另一重要动机——巴拉圭约40%人口无银行账户,政府希望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能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为未被服务群体提供支付和储蓄工具。此外,效仿萨尔瓦多“加密友好型国家”标签,吸引国际加密企业入驻和外资流入,也是其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策略之一,已对个人加密资产交易实行0%资本利得税及收入税,通过税收优惠降低产业进入门槛。
实际采用现状:挖矿先行,零售应用滞后
尽管政策层面积极,但比特币的实际采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数据来看,尚无官方统计的比特币使用率数据,央行也未启动法币化试点,间接指标显示加密活动呈现“企业热、个人冷”的特点。企业端,挖矿产业增长显著,HIVE Digital等公司的算力较去年同期增长10%,本土小型矿场数量也在增加;但零售端应用十分有限,仅少数旅游区商户和科技企业支持比特币支付,普通消费者使用场景极少。这种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和市场教育的不足:一方面,支持加密支付的终端设备覆盖率低,多数商户缺乏接入动力;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加密资产的认知度有限,且比特币价格波动(2025年单月最大跌幅达25%)导致商户对定价和风险控制存在顾虑。
采用障碍:波动性、基建与监管的三重挑战
比特币在巴拉圭的普及面临多重现实障碍。价格波动性是首要难题——商户若接受比特币支付,需承担汇率波动风险,例如某商品以100美元定价,若比特币价格单日下跌10%,商户实际收入将缩水,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多数中小商家持观望态度。基础设施不足也制约推广,全国加密支付处理服务商仅3家,且主要服务大型企业,中小商户接入成本高。监管框架的模糊性同样不容忽视:虽然税收优惠已明确,但反洗钱(AML)和消费者保护法规尚未完善,2025年Q2曾出现加密资产诈骗案,暴露了监管漏洞,进一步影响公众信任。
未来展望:试点探索与风险平衡
据Binance等机构消息,巴拉圭或于2025年Q4启动小规模比特币应用试点,初期聚焦跨境贸易和能源结算场景——例如允许矿业企业用比特币支付电力费用,或与邻国开展加密货币跨境贸易结算。这种“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旨在降低直接法币化的风险。不过,试点仍需警惕潜在问题:萨尔瓦多2021年全面法币化后,因比特币价格波动导致财政压力增大,曾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巴拉圭若推进过快,可能面临类似的债务和汇率风险。此外,如何平衡加密创新与金融稳定,将是其政策制定的核心挑战——既要通过挖矿等产业创造经济价值,又需避免加密资产波动对本国货币(瓜拉尼)和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总体而言,巴拉圭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是“积极但谨慎”,政策重心从“是否定为法币”转向“如何稳健利用产业价值”,而实际采用率的提升则需依赖基础设施完善、监管明确化及市场教育的长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