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犯罪呈现出技术化、隐蔽化和跨境化的新趋势,特别是以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技术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活动不断涌现,给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面对新型犯罪手段的不断升级,检察机关正通过完善司法解释、强化执法协作、推进企业合规改革、提升技术应对能力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立体化、系统化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本文将围绕当前金融犯罪的主要特征、检察机关的打击策略、企业合规治理路径以及技术伴生犯罪的司法应对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健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当前金融犯罪态势与特征分析
近年来,金融犯罪呈现出持续高发、手段升级、跨境化等新特征,尤其在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犯罪形态也不断演化。非法集资案件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且新型诈骗模式层出不穷,如打着“元宇宙”“NFT”“虚拟货币”等概念实施的非法集资活动开始冒头,利用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盲区进行诱导性投资,造成严重财产损失。证券领域违法案件则呈现涉案金额攀升、作案手法隐蔽化趋势,财务造假、场外配资、市场操纵等问题屡禁不止,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洗钱犯罪方面,虚拟货币成为资金跨境转移的新渠道,犯罪分子通过去中心化特性规避传统金融监管,使得资金流向更难追踪。同时,中小银行及信托领域的重大案件频发,暴露出部分金融机构内部风控机制薄弱、治理结构失衡的问题,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这些变化不仅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对检察机关的办案能力和执法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检察机关打击金融犯罪的立体化策略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犯罪形势,检察机关正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策略强化打击力度,构建起覆盖“打击—协同—规范—能力”全链条的立体化防控体系。首先,在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方面,最高检持续挂牌督办重大非法集资、证券违法及洗钱犯罪案件,聚焦打着区块链、虚拟货币等新概念实施的“伪创新”型非法集资,确保对高发、新型金融犯罪形成高压震慑。其次,为提升执法司法效能,检察机关着力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同机制,推动与公安、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联合研判,实现线索互通、信息共用,增强风险预警和案件侦办合力。第三,在制度建设层面,推进司法解释体系化建设成为关键抓手,包括修订证券犯罪立案标准、制定办案指引等,统一法律适用尺度,提升办案规范化水平。最后,针对金融犯罪专业化、隐蔽性强的特点,检察机关加快专业化办案能力建设,设立驻会检察室和区域性办案基地,打造具备金融专业知识背景的办案团队,提升对复杂金融犯罪案件的审查判断与证据把握能力,夯实打击金融犯罪的专业支撑。
企业合规改革与金融风险源头治理
在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化、复杂化,传统的监管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检察机关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机制建设,探索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实践创新,以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源头治理。
首先,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机制已在多起案件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不仅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在涉及虚拟货币、NFT等新兴领域的非法集资案件中,合规整改成为推动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抓手。
其次,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正在逐步完善。该机制通过引入独立专业机构对企业合规整改情况进行评估,确保整改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合规治理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此外,检察机关还强化行刑衔接,推动行业治理升级。通过检察意见书制度,针对涉企案件中发现的行业性问题提出治理建议,促进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形成合力,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最后,在上市公司治理层面,数据合规正成为新的关注焦点。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环节的合规性,已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议题。未来,数据合规将在防范内幕交易、财务造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应对技术伴生犯罪的司法创新路径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货币成为新型金融犯罪的重要工具,给司法实践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检察机关正积极探索适应技术特征的司法认定与治理路径。
一是构建虚拟货币犯罪穿透式认定标准。 针对以区块链、虚拟货币为名实施的非法集资、传销等“伪创新”行为,检察机关强调穿透式审查,准确识别实质违法性,避免被技术表象掩盖真实犯罪意图。通过明确办案指引,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升打击精准度。
二是完善网络犯罪电子数据审查规范体系。 虚拟货币犯罪高度依赖网络环境,证据多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最高检出台《人民检察院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规定》,细化电子数据取证、审查要点,强化技术手段应用,提升办案质效。
三是推动大数据赋能类案监督治理模式。 依托执法司法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集成分析研判,实现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延伸,提升网络空间整体治理效能。
四是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全链条打击策略。 对行业“内鬼”泄露个人信息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同步推进公益诉讼与刑事打击联动,强化源头治理和系统防控,推动企业建立数据合规机制,形成打击与预防并重的治理格局。
未来金融犯罪治理的战略展望
为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型金融犯罪挑战,未来需从多维度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首先,应持续完善金融法治基础设施,推动针对虚拟货币、智能合约等新兴领域的立法进程,明确司法解释与执法标准,夯实法律基础。其次,鉴于区块链犯罪的跨境特性,需强化国际司法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联合调查与引渡合作,提升打击效能。同时,应深化数字技术在检察监督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对链上交易的穿透式监管能力,实现犯罪线索的智能识别与预警。最后,构建社会共治的金融风险防控生态,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通过行业自律、企业合规、公众教育等手段,形成覆盖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