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标志着中国对虚拟货币行业的监管再度升级。该文件明确将境外交易所向中国大陆居民提供服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并强化了对相关从业者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引发行业剧烈震荡。
火币、币安等13家主流机构相继宣布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反映出政策与行业现实之间的深层矛盾。核心问题在于,尽管这些平台名义上迁移至海外运营,但其用户基础、技术团队及市场影响力仍深度嵌套于中国市场生态之中。监管的持续收紧迫使企业不得不在合规压力与业务存续之间做出抉择。
这一轮监管风暴不仅是一次政策执行力度的体现,更揭示出虚拟货币行业在中国发展的长期结构性博弈:如何在维护金融稳定与鼓励技术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将成为未来政策制定者与行业参与者共同面对的关键议题。
监管政策演变与9.24通知核心要点解析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政策经历了从试探性限制到全面禁止的演变过程。2017年“94政策”首次明确叫停ICO(首次代币发行)和境内虚拟货币交易所业务,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加密资产金融风险的高度警惕。此后,尽管多数交易所采取“出海”策略,将注册地和服务器迁移至境外,但其核心运营团队、用户群体仍高度集中于国内,形成“形式出海、实质在岸”的灰色地带。
2021年5月起,监管力度持续升级,从打击挖矿到约谈支付机构,最终在9月24日出台《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简称“9.24通知”)。该文件不仅扩大了参与监管的部委层级,新增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强化执法链条,更首次明确将“境外交易所向中国大陆居民提供服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彻底封堵了此前模糊地带的操作空间。这一界定具有突破性意义,意味着即便交易所物理位置位于海外,只要存在面向中国用户的实质性服务行为,仍将面临法律追责。
此外,“9.24通知”还明确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连带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对明知或应知违规行为仍提供营销、支付、技术支持的法人及自然人依法追责,形成了从平台到个人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这一政策演进路径体现了监管逻辑从“管机构”向“管行为”转变的趋势,也反映出国家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维护金融主权方面的坚定立场。
头部机构退出路径与市场影响分析
1. 火币存量用户清退机制与时间节点规划
火币作为全球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之一,在“9.24通知”发布后迅速调整其中国大陆业务策略。根据火币官方公告,自2021年9月24日起,平台已停止中国大陆地区新用户的注册服务,并计划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已认证为中国大陆身份的存量用户的有序清退。清退过程中,火币承诺保障用户资产安全,并通过公告、邮件、站内信和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户具体操作流程。这一机制体现了火币在合规压力下的风险控制策略,同时也反映出其在退出过程中对用户信任的维护。
2. 币安中国业务切割策略与合规话术
币安在“9.24通知”出台后,迅速调整其在中国大陆的运营策略。尽管币安早在2017年就已宣布不再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但此次政策升级后,币安进一步强化了其合规话术,明确表示“在中国没有交易所业务”,并强调其全球运营均遵循当地监管要求。此外,币安暂停了中国大陆地区新用户的注册,并从其APP中移除了中国大陆作为注册选项。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符合监管要求,也向市场传递出币安坚定合规、远离政策风险的信号。
3. BHEX永久关闭与路印科技服务终止的技术影响
BHEX交易所宣布永久关闭平台服务,标志着部分中小型交易平台在监管压力下选择彻底退出市场。BHEX的关闭不仅影响其用户资产的迁移路径,也对行业信心造成一定冲击。与此同时,路印科技(Loopring Technology Limited)决定停止为中国用户提供与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交易下单及第三方DApp支持。尽管其zkRollup技术仍允许用户进行资产提现,但这一调整反映出在监管趋严背景下,即便是技术导向型项目也需做出业务切割。此类技术平台的退出或促使行业进一步向合规化、机构化方向演进,同时也对去中心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边界提出新的挑战。
监管科技挑战与行业应对策略
场外交易监控难点与跨境资金流动新形态
随着“9.24通知”的出台,虚拟货币场外交易(OTC)的监管难度显著上升。由于场外交易通常通过点对点方式进行,缺乏集中交易平台的数据透明度,使得监管部门难以追踪资金流向和识别可疑交易行为。此外,用户可能通过境外银行卡或第三方支付工具绕过人民币出入金限制,进一步加剧了资金跨境流动的隐蔽性。这种新型资金流动模式不仅增加了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的执行难度,也对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钱包服务商TokenPocket的功能调整边界
作为主流去中心化钱包之一,TokenPocket在响应“9.24通知”时明确表示将终止对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涉及交易功能的服务,仅保留基础的钱包存储和资产管理功能。这一调整反映出钱包服务商在合规压力下的功能收缩边界:既要避免触碰非法金融活动红线,又需维持核心产品价值。同时,其停止对部分第三方DApp的支持,也表明平台在筛选合作方时必须强化合规审查机制,以规避潜在法律风险。
zkRollup等二层技术在合规场景的应用潜力
尽管监管收紧对行业造成冲击,但底层技术创新仍为合规路径提供了可能性。以zkRollup为代表的二层扩展技术,因其具备高吞吐量、低手续费及较强隐私保护特性,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展现出应用潜力。例如,路印科技基于zkRollup构建的交易协议,在停止为中国用户提供交易服务后,仍允许用户安全提现并保留链上资产控制权。未来,此类技术或可被用于构建符合监管框架的合规交易平台,实现数据可审计与交易透明化,从而在保障金融秩序的同时推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发展。
行业生态重构与全球监管博弈展望
交易所注册地/运营地/用户群的三重离岸化趋势
随着“9.24通知”的出台,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离岸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此前,多数交易所仅将注册地和服务器迁移至海外以规避监管,但当前政策压力促使行业向更彻底的“三重离岸化”演进——即注册地、运营团队及用户群体均逐步脱离中国大陆。火币、币安等头部平台已明确限制大陆新用户注册,并计划清退存量用户。部分项目方亦选择完全退出境内市场,转向合规环境更友好的司法管辖区开展业务。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监管收紧下的被动应对,也体现出行业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调整。
虚拟货币与外汇管制、反洗钱的交叉监管挑战
虚拟货币的跨境自由流动特性使其成为规避外汇管制和洗钱行为的潜在工具,进而引发监管机构的高度警惕。此次“9.24通知”明确将境外交易所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并强化对支付结算环节的管控,意在切断资金非法外流路径。同时,央行联合公安部、最高检等部门形成跨部门执法机制,提升对可疑交易的追踪与打击能力。然而,由于加密资产具备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点,如何有效识别并监控资金流向仍是技术与法律层面的重大挑战。
合规化转型与去中心化金融的矛盾发展空间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部分交易所及项目开始探索合规化路径,如申请海外金融牌照、引入KYC/AML机制等。然而,合规化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理念存在结构性冲突。DeFi强调无许可、抗审查的金融自由,而监管则要求身份验证、交易可追溯与责任归属。这种张力使得合规化转型难以全面覆盖DeFi领域,反而可能催生更多链上自治协议与隐私技术的应用。未来,监管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博弈将持续塑造行业格局,在合规框架内寻求去中心化发展的平衡点将成为关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