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月,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启动针对虚拟货币“挖矿”行为的专项排查行动,监测数据显示,省内相关矿池日均耗电量高达26万度。这一能耗水平在区块链行业中处于较高区间,凸显了挖矿活动对能源资源的密集依赖。此次排查不仅反映出地方政府对虚拟货币监管态度的趋严,也揭示出能耗治理与算力扩张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双碳”目标推进,高能耗挖矿行为与能源结构优化之间的冲突日益突出,成为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关键议题。
江苏省虚拟货币挖矿专项排查行动解析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依托大数据监测平台,构建了覆盖全省的虚拟货币挖矿行为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IP流量分析、算力特征建模和能耗异常检测等技术手段,精准锁定疑似矿池节点,并划定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及仓储场所为重点监测区域。
从排查结果看,江苏省内矿池分布呈现“集中式部署+分布式隐匿”特征,主要集中在电力资源相对充裕、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地级市。基于此,监管机构将苏州、无锡、南京列为高风险整治区域,实施动态分级管控机制。
本次专项行动建立了跨部门联合执法体系,由通信管理、能源监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推进。依据《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要求,明确将擅自增设算力设备、篡改用电性质、参与境外矿池运营等行为纳入违规认定范畴,强化执法震慑力。
虚拟货币挖矿高能耗的多维度影响分析
1. 日均26万度能耗的环境成本量化计算
江苏省虚拟货币矿池日均耗电量达26万度,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数日的用电总量。按每度电排放0.997千克二氧化碳计算,此类挖矿行为年排放量超过9万吨CO₂,对区域碳减排目标构成实质压力。此外,电力消耗背后还涉及燃煤等一次能源的额外使用,进一步加剧空气污染与生态负担。
2. 与工业用电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工业用电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虚拟货币挖矿属于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其持续占用电网资源,直接挤占实体经济用电空间,尤其在用电高峰期可能加剧供电紧张局面,影响关键产业的稳定运行。
3. 对全省能源结构转型的制约效应
江苏省正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清洁能源替代进程。然而,挖矿设备全天候运行特性导致其难以适配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反而依赖传统火电支撑,削弱绿色能源利用效率,延缓整体低碳化进程。
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的演进与挑战
1. 江苏省既有监管政策梳理与执行成效
江苏省自2021年起逐步强化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监管,明确将“挖矿”列入高能耗产业整治范围。通过电力监测、IP追踪及联合执法等手段,多地已实现对隐蔽矿场的有效排查和关停。以本次监测发现日耗电量达26万度的矿池为例,反映出前期政策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监管盲区。
2. 全国范围内挖矿治理的政策协同需求
虚拟货币挖矿具有高度流动性与跨区域特征,单一省份治理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当前全国多个省份已陆续出台类似管控措施,但缺乏统一标准与信息共享机制,导致部分算力向监管宽松地区转移。亟需建立国家级层面的政策协调与数据联动体系,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3. 技术监管与算力转移的博弈困境
随着加密算法升级与分布式算力部署,监管部门面临技术识别难度大、追踪成本高等现实挑战。同时,部分矿工转向境外或边缘地区继续运营,形成“猫鼠博弈”的持续拉锯。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未来监管政策设计的关键考量。
行业合规化发展的路径与展望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和能源消耗限制,虚拟货币挖矿行业亟需探索合规化发展路径。首先,在矿业从业者层面,应鼓励其向合规化运营模式转型,例如通过注册实体企业、接入合法电力资源、采用节能挖矿设备等方式降低政策风险。同时,部分矿工可考虑转向海外合规地区布局,规避国内高能耗治理压力。
其次,清洁能源挖矿成为技术探索的重要方向。利用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挖矿,不仅能有效降低碳排放,还可缓解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当前已有部分矿场尝试在能源富集地区部署绿色算力中心,未来随着储能技术和能源调度系统的优化,清洁能源挖矿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最后,区块链产业需主动适配监管框架,推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企业应加强自律,建立合规审查体系,确保业务符合国家金融与能源政策;另一方面,可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数据上报、身份认证等方式,协助监管机构构建透明可控的行业生态。这种双向协同将有助于区块链技术在合规前提下持续创新与发展。